日期:2021-12-19到2022-01-23
四位上海画家以各自的理想性构筑他们的“视觉那城”和“城市之外”,无论是具体而微的世俗图景,抑或是理性思辨的象外之旨。他们的集结和联展得以揭示艺术地理学意义上的阐发,不同的艺术家个体却有着共同的城市记忆和时代胎记,一方土地一方人。通过四位画家作品的不同面向,呈现他们共同的精神冥想。
日期:2021-10-30到2021-11-28
山中何所有,见与不见,让它成了自然中的一部分,若人能如此,则有与天地共心的自在,也有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源泉。
山中风来,掀起树梢撩动头顶的天空;山中风来,拂起涟漪,水的波动穿透整个山谷,山中风来,我乘风一瞬,仿佛与林中鹂鸣般,驰骋人生于无穷中。
日期:2021-10-17到2021-10-24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文化如同华夏文明的一个分支,这一点在文化艺术上的表现尤为鲜明。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已见于典籍。唐宋之际,列岛与大陆间更是舟楫不断,人员、文物频通。岛国至今尚保留不少唐宋文化及生活模式,从几案席地、抹茶击筅、拈香赋诗到建筑之制、造像之格以至书画之风无不洋溢唐风宋韵。明代中华文明的变革为日本文化注入了新的风范,诸如书法由流行于贵族、僧侣中的唐宋风格转因重儒而关注元明吴门书风,绘画则由独尊南宋马夏画格为主的狩野派,并而推崇文人写意画格的“南画”,煎茶道亦一时风行,其余诗画酬唱、金石镌拓、清玩雅设皆蹈袭中土。明清文人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影响直至明治时期在日本文化界仍然显著。今天我们再来看日本文化艺术中这些带有浓厚中华韵味的部分,会有十分亲切的感觉。它们可以视作丰富了华夏艺术形式与内容的某种地方形态,更重要的是如同生物界的活化石一般,为古老的华夏文明保留了大量的文化基因,让我们可以更鲜活地触及许多在大陆已经消逝的文明细节。无论是这些有如平行世界里运行的发展探索及其成果,还是活化石般的基因与元素,都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复兴中华文化的凭藉和素材,这也正是我们亟应客观、深入对待和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之一端。
——施远
日期:2021-10-01到2021-10-09
「亦复一乐」谢兴涛作品展将于十一国庆小长假在北京罐子书屋呈现,展览展出近三十件谢兴涛的绘画作品以及百余件谢兴涛多年收藏赏玩的茶道具与古器物。欢迎诸位友人莅临交流。
日期:2021-09-04到2021-09-30
老祖宗的智慧,總是那麼的巧思,三千年前,就設計出了一項多功能家具----屏風,跟桌、椅、床、榻分庭抗禮,而且室內戶外兩相宜,材質豐富,樣式多元,大小由心,兼具分隔、擋風、美化、協調、觀賞作用,與各式家具相互輝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呈現出和諧而靜謐的美感。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隨著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出土的<彩繪鳳鳥紋木雕漆小座屏>(長51.8厘米、屏寬3厘米、座寬12厘米、通高15厘米)的出土,就印證了「屏風」在戰國時期即已風行。而且這個小座屏,是置放琴瑟的用具,實在有意思。
在屏風上畫畫,西漢長沙馬王堆就出土了髹漆彩繪屏風;到了唐代,晚唐詩人杜牧(803-852)寫出了「屏風周昉畫纖腰,歲久丹青色半銷」的旖旎詩句,畫家與屏風有了不解之緣。
在屏風上寫字,晚唐詩人韓偓的<草書屏風>五律形容的痛快:「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書法家與屏風也可以形同莫逆。
北宋以降,隨著文人畫興起,「屏風」成為書畫家們抒發情感、傾吐心聲的載體,於是,屏風與人文哲思、筆墨逸興融為一體。
到今天,屏風仍是室內陳設與庭園規劃的元素,但是在功能上,更多的是凸顯主人的品味與藝術家的創造,所以,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屏風,都是藝術家展現風采的試煉,有興趣,大家一起「屏風幾曲畫生枝」,如何?
芊荷艺术空间定期举办精品展览,展览注重主题意义和形式内容,在组织策划实施方面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芊荷艺术空间的展览通过与艺术家的密切沟通和艺术家的深度参与来进行主题策划,突出艺术家的思想与创作理念。
通过主题鲜明、作品精良的展览,芊荷艺术空间与艺术家共建一个艺术传播的高地,使观者欣赏到高品质艺术作品。